1.南韩、北韩、南朝、北朝有什么不同

2.东北地区用乙醇汽油,为什么还要和国际油价接轨呢?

3.中国小伙在俄罗斯花170元加76升油,当地油价这么便宜能将其运回来吗?

4.油价降幅加大,猪价刚涨又跌,蛋价连涨,粮价重心下移,发生了啥

为什么东北的油价低的原因_为什么东北的油价低

转眼即将迎来大雪节气,农产品市场也迎来寒冬行情。

粮食价格连续回落,猪肉价格高台跳水,牛羊价格涨跌两难,就连汽油价格也出现连续大跌,刚刚跌了3毛多,最近三天又跌了4毛。

看来普通消费者又可以省些银子了,到底啥情况?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玉米市场“崩盘”的节奏?

最近几天,没有卖粮的农民朋友一定心情不爽,因为粮价掉了,而且还没少掉。

其中玉米市场,有30多家玉米企业下调收购价格,市场一片绿色:

山东恒仁工贸跌0.5分,报价1.475元/斤;希杰(聊城)生物跌1分,1.475元/斤;日照金禾博源跌2分,1.505元/斤;沂水大地跌1分,1.465元/斤;诸城兴贸跌1分,1.48元/斤;祥瑞药业跌1分,1.44元/斤;临清德能金玉米跌0.5分,1.44元/斤;临沂鲁洲集团跌0.5分,1.485元/斤;福宽生物跌1分,1.44元/斤;诸城源发跌1分,1.48元/斤;

内蒙古玉锋集团跌0.5分,1.45元/斤;开鲁玉王跌0.5分,1.40元;梅花生物跌1分,1.385元/斤;赤峰伊品跌0.5分,1.41元/斤;

辽宁开原益海嘉里跌0.5分,1.415元/斤;黑龙江京粮龙江跌0.5分,14水1.35元/斤,30水1.0908元/斤;青冈龙凤跌0.5分,14水1.355元/斤,30水1.0948元/斤;绥化吴天跌1分,14水1.355元。

其他企业下调情况见附表:

玉米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主要原因:

1、近期二十条、新十条的出台,交通条件好转,玉米销售速度加快,导致玉米价格压力增加。

2、进入12月份,来自玉米市场各方的资金压力较大,农民需要年终消费和还贷等方面,需要资金;企业需要还贷,银行需要货币回笼,对粮食市场是比较不利的。

3、国际因素影响,近期美国玉米期货负压下行,我国进口玉米价格回落,对国内玉米价格构成一定压力。

目前看,在短短的1周左右时间,各地玉米价格平均下跌了80-100元/吨左右,从行情的未来发展预期看,个人认为玉米价格仍有下跌空间,主要原因就是上分析的几个原因的利空还没有消化完,估计元旦前玉米行情很难有大的作为,元旦后或许会出现修复性反弹行情。

二、猪肉价格大跳水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到市场买菜的朋友可能感觉到,猪肉价格降了,而且还没少降,在11月初肉价高时,1斤猪肉22、3块钱,可是最近已经降到了18、9块钱一斤,1斤降了3、4块钱。

黑龙江绥棱本地农贸市场,目前前腿肉19元/斤,五花肉19.5元/斤,排骨22元/斤,大骨头只有15元/斤,比前段时间一斤掉了3块多。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全国农产品市场最新猪肉报价31.58元/公斤,比下半年肉价高点11月2日监测价格35.37元,下降了将近4元。

近期猪肉价格下跌,主要原因:

一是生猪价格大幅回落,据了解,目前生猪价格从10月下旬开始回落,经过1个多月的回调,猪价从14.2元/斤降到了10.16元/斤,导致猪肉成本下降。

12月9日,生猪市场又是全线下跌,下跌超过0.5元的省份达到17个,其中:上海猪价下跌0.7元,10.8-11.2元/斤;山东下跌0.6元,10.5-11.0元/斤;安徽下跌0.8元,10.4-11.0元/斤;浙江下跌0.5元,10.8-11.2元/斤;江苏下跌0.8元,10.7-11.2元/斤;黑龙江下跌0.7元,吉林下跌0.6元,辽宁下跌0.5元。

其他地区报价见附表:

二是消费洪峰受阻,按照正常惯例,目前正是南方地区制做腊肉、北方地区宰杀年猪的季节,但是由于猪肉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现在仍然在18-22元/斤之间,制做成本较高,因此有的减少制作数量,有的甚至就不做了,有关机构预测,因猪肉消费量不达预期,与往年相比大约会减少3、4成左右。

三是其他因素,这里既有全国一些大中专院校放,也有一些地方餐饮业还没有完全恢复等因素,猪肉消费不佳,对猪肉价格比较不利。

整体来看,目前的猪肉价格仍然偏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尤其是对于收入偏低的消费者,比较适合的猪肉价位应在13-18元之间,比较合理,虽然现在只是高出了4、5块钱,可是消费起来就会感觉到压力。

关于接下来的行情,个人认为,猪价、猪肉价格继续下行的空间已经不大,进入1月份,行情会好转一些,主要是考虑到元旦、春节的大消费因素。

三、油价连续大跌

除了猪肉掉价的好消息外,还有一个重磅消息,那就油价又降了,而且降幅还比较大,下面看看具体情况。

三天前上一轮油价下调,92号汽油每升降了0.34元,全国均价降到了7.98元/升,正式进入“7元时代”。

今天油价市场显示:本轮计价统计周期第3个工作日,目前原油变化率达到-6.27%左右,预期下跌470元/吨,处于大幅下跌状态,折升后预计降价幅度为0.36-0.44元/升,意味着如果接下来的7个工作日价格不变,届时92号汽油或将降到7.6元/升左右,加一箱50升汽油,将再节少18-22元。

据业内人士分析,接下来的成品油市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以及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上升的情况下,油价出现继续下行的概率较大,对于普通居民来讲,无疑是个好消息。

四、牛价、羊价涨跌两难

现在已经进入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了,养殖业中,猪价、蛋价整体来说都还不错,踏准节奏的都赚得盆盈钵满,可是对于养殖牛羊的朋友,却是有些一言难尽。

从年初开始,行情一直不咋地,本以为今年会赚点钱,没想到只是一个玩笑而已。

本以为进入冬季,进入牛羊肉消费旺季,牛羊价格会好一些,没想到也是盼了一个寂寞。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省份的育肥牛的主流价格在16.8-18.8元/斤之间,其中:华东地区牛价17.3-18.8元/斤,华中地区17.0-18.8元/斤,华北地区牛价17.0-18.6元/斤,东北地区17.0-18.7元/斤,西北地区16.8-18.6元/斤。

各省份牛价见下表:

各地羊价如下:呼和浩特30斤左右,公羔550/只,母羔500/只;集宁市淘汰羊12-13元/斤;奈曼旗30斤左右公羔,700元/只;河北青龙地区30斤公羔600元/只,母羔500元/只;河北秦皇岛寒羊羔价格偏低,30斤母羔450元/只,公糕550元/只;河南周口,育肥绵羊14元/斤;宁夏固原三营市场淘汰母羊11.5/斤,淘汰公羊12.5元/斤;

从上面的报价情况看,牛价、羊价都比2021年要低了一些,牛羊行情不好,主要是因为:

一是近三年来,受经济不景气、养殖牛羊利润较高和口罩问题等多个因素影响,导致一些农民转行进入养殖牛羊市场,导致存栏量持续上升,行情出现了越来越低的情况。

下图是羊存栏量变化:

二是虽然牛羊价格较低,只有10几元一斤,但是牛羊肉的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牛羊肉主流价格都在40-45元/斤之间。

农业农村部监测的最新批发市场价格显示:牛肉77.31元/公斤,比昨天下降0.8%;羊肉66.90元/公斤,比昨天下降1.3%。

由于牛羊肉价格偏高,很多普通消费者根本就吃不起,再叠加部分居民收入缩水的原因,牛羊肉的消费不足,对牛羊价格的拉动能力不足。

从后市来看,个人认为:

从牛羊价格周期来看,牛羊存栏量,经过近三年的去产能,已经快出现拐点,预计明年下半年,行情好有所好转。

从经济好转的情况看,随着就业形势的好转,居民收入的上升,消费这方面也会有所改善。

从新出台的二十条、新十条政策的情况看,口罩问题逐渐得到解决,餐饮业、旅游业都会好转,也将拉动牛羊肉的消费,进而推动牛羊市场的拐点出现。

各位朋友,你那里的猪肉、牛羊肉价格贵不?多少钱一斤?欢迎晒出来,供全国网友对比参考。

南韩、北韩、南朝、北朝有什么不同

一、东北发展历史:中国古代东北是什么国家

一、先秦时期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

《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 相传“”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二、汉晋时期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 *** 担任。

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 *** 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

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

三、公孙氏 两汉、魏、晋时期,公孙氏是辽东大姓,长为辽东郡郡吏,东汉末公元189年---238年,辽东公孙氏在50多年里,前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 四、唐朝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新罗仍然臣服于唐朝。 722年(唐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

五、辽金时期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耶律阿保机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

阿保机逝世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抵天津市、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五代十国,此为营州、平州之地。梁和唐时,在卢龙城设平州、卢龙县治。

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契丹占据了营、平等州,晋、汉、周时,一直为契丹所据,后契丹改国号辽。 公元1113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

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当时的北方。 六、元朝 1287年元末元顺帝(元惠宗)回到东北祖先之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赤峰应昌府---呼伦贝尔盟儿海(贝尔湖),而没有回漠北,东北的岭北行省东部和辽阳行省是元朝大本营;他的后代达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东北察哈尔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设立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东部,统辖东北全境。

七、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展。

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八、清朝 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

清朝初期对东北实施军府制,1661年开始建立柳条边,封禁 *** 移民。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取“移民实边”的政策。

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

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

二、东北的历史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

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东胡为东北重要的古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最早见于《山海经》东胡在大泽(呼伦湖)东,夷人在东胡东;

东胡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发展为山戎、东胡、鲜卑、乌洛侯、室韦、契丹、蒙古各族。

元末元顺帝(元惠宗)回到东北祖先之地:东北的岭北行省东部和辽阳行省是元朝大本营;

他的后代达延汗1470年又重新在东北察哈尔建立北元中心,元朝设立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东部,统辖东北全境。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

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巡抚,并设东三省总督。

扩展资料:

东北古代为女真族,近代为清朝,对于 *** 来说东三省历史相对较短。但在近代也出现很多名人,左右着中国历史。尤其清朝的康熙盛世时期,中国四方一片繁荣。

代表人物: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多尔衮,康熙,乾隆,雍正,刘墉,和绅,张作霖,张学良, 曹雪芹,高鄂,冯仲云,赵尚志,吴克仁等等。

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 *** 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百度百科--东北

三、东北经济怎么了

一、历史背景 最近有个词很热,叫新常态,解读一下,就是我们不要那么快的发展了。

这个消息对于全国其它地区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但是对于东北经济来说,真正是雪上加霜。 东北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满清中后期放开对东北的人口流动限制,之后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也就是所谓的闯关东。

东北的历史虽然不长,缺少文化积淀,但是东北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具有特殊意义。日俄战争前后,俄国对东北北部开始投资,加工业发展了起来。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出于战争和殖民的需要,建立了满铁公司,类似于英国在印度的东印度公司,陆续在东北进行了很多的投资。张氏父子经营东北期间,东北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比肩江南。

到了我们光复东北的时候,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大约百分之八、九十都集中在东北。苏军撤离的时候,工业体系受到破坏,生产资料基本上被苏军席卷一空。

解放后,苏联援建中国了一百五十六个项目,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东北,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不仅工业、交通发展领先于中国,而且具备了发展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优势,优势。

东北是中国的粮仓,是木材、煤炭、钢铁等重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了大庆油田,一举摘掉了新中国贫油的帽子。东北还有大连这样的天然优良港口,毗邻日本、韩国、俄罗斯等重要经济体,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理优势。

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今日的中国,你看不到东北这块版图,中国很可能就是一个比印度还落后的国家。为什么我们这么说呢,因为东北经济纯粹是实体经济。

没有实体经济,第三产业都是吹起来的气球,是根本没有办法独立生存的。 有人去了德国,回来后说,从飞机上看,东北的地貌和德国很相似,广袤的大平原和植被。

这样的自然禀赋,加上我们的工业基础和努力,简直是你不想富都不行,远比我们的近邻韩国强势多了。过去我们东北人没有富,是因为东北要支援新中国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各地充分放开和搞活,那时候我们叫财政包干、分灶吃饭,你挣的钱越多,留到自己口袋里的钱也越多。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很多沿海地区,借助于我们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纷纷兴旺和发展起来。

相反,本来是中国所有地区先天条件最好的东北,逐渐成为了中国几乎最落后的地区。国家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的发展问题,也给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支持,特别是提出了振兴东北经济的战略,但是收效甚微。

很多暴发户在心态上因此轻贱了东北,甚至不少东北人自己也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竟然真的以为东北拖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后腿,不少人说出了东北人观念落后、民风懒惰、东北人不懂现代管理之类的话。送他四个字,一派胡言! 二、原因分析 东北经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实际上东北经济的问题根源在于我们的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占其经济总量的一半,那么东北的国有企业有什么特点呢?原来啊,我们东北的国有企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基础工业多,一个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多。基础工业,指的是我们的掘业、原料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我们下面重点分析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东北工业的一个有代表性产业。要建设工业化国家,我们首先要有装备工业的保障。

当代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德国、日本、美国、瑞士等国家装备制造业都很优秀。装备制造业提供我们制造业所有的加工设备、动力装置,它们是工业生产的母机,既可以生产制造业所需要的一般设备,也可以生产出和自身一样的生产设备的设备。

大体上设备制造周期在一年左右,所以装备制造业的设备规模大约是整个制造业设备规模的十五分之一。一般来说,设备折旧期大多在十五年左右,所以装备制造业生产出全部制造业的十五分之一的设备只需要一年。

如果这十五分之一的设备全部都是用于装备制造业自身的设备生产,那么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就是百分之一百,它远远高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什么装备制造业不能和整体工业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呢?实际上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经济发展速度要最快,理论上劳动力就业数量也应该增长的最快。当我们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时候,劳动力就业数量可以成倍数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在数量上就很高。

装备制造业完成一倍的经济增长可能只要一年,但是一般制造业要完成一倍的经济增长则可能需要十五年。然而装备制造业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增长的是国家整体制造业的扩张能力,而不是终端产品,终端产品的增长其实是很慢的。

当装备制造业完成扩张能力增长的时候,生产终端产品的制造业才开始一个更长生产周期内的经济增长。这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前导性的行业,早期增长很快,很快就能达到增长的顶峰。

我们看看近些年中国装配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就会发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工业发展的速度,而工业的发展速度一般又要快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但是一旦中国经济放缓,装备制造业就立即进入增长衰退阶段,黑龙江、辽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种前导性行业,本身也是。

四、东北经济发展的怎么样

在未来的3年内,川东北经济区将成为省内重要的经济增长区。

南充发展快、变化大、全局意识强、发展思路好,在川东北经济区内的地位十分重要,不管讲历史、讲人口、讲区位,南充都是川东北经济区重要的中心之一,川东北经济区的发展好不好南充很关键,省委、省 *** 对南充的发展高度重视。杨志文希望南充要着力解决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地方差距这三大差距问题;围绕城市基本公共能力的提高来解决好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问题;走互动式发展之路,抓好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抓好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互动发展。

五、东三省的实际经济状况到底有多差

大庆。

石油城,黑龙江GDP第二,工业产出占据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石油正在枯竭,原油综合含水量已经高达90%以上。10桶油,9桶都是水。

预计从今年起每年产出将下降150万吨原油。加上油价暴跌,人口减少,资本逃离,这里将慢慢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固投下降33%,工业投资下降29%,房地产投资下降43%。

铁岭。

本山大叔的故乡,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煤炭产量下降8.7%,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8.1%。其中,工业投资下降42%,房地产投资下降46%。

丹东。

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十大养老胜地之一。

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固定投资下降9%,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2%,房地产投资下降44.9%。

主要工业产品中,粗钢产量下降73.3%,化学纤维下降32.7%,水泥下降14.3%,汽车产量下降15.8%。

鞍山。

辽宁第三大城市,东北钢铁业中心。

本地区经济支柱,鞍钢集团,201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下跌24%,利润下跌73%。

如果说,人口流失是东北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那么鞍山会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地方。2010年开始人口连年负增长,2015年初中新生人数下滑三成。

沈阳。

东北最大工业中心。

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国有经济投资下降18.4%,外商投资下降29.8%。房地产投资下降9.5%,商品房销售额下降35.1%。

大连。

东北最大港口,商业中心。

一直以来,大连都是我印象中东北最有活力的商业城市,但是,不幸也沦陷了。

搜房网上显示的大连房价,2014年4月新房均价12000元,2015年8月份的最新均价是10346元,下跌13.8%。

2014年统计公报:财政收入同比下降8.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8.9%。

三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船舶,下跌66.3%,轴承,下跌25.5%,原油加工量,减少2266万吨。

六、为什么东北三省解放前经济那么发达

东三省的自然优势自不必说,单说日本 *** 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这段时期在东三省的大开发,在当时日本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和对抗苏联,迫切需要在东亚或北亚有一个很大的战略空间和军事储备地区,而东三省在东北易帜前是由日本支持的张作霖把持的,而且日本在辽东半岛有军事基地,再加上临近受日控制的朝鲜等诸多因素,使得日本在东三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据说当时的东三省重工业非常发达,连斯大林都曾为之赞叹。很多历史数据都显示,当时的东三省几乎取代日本本土成为了日本最大的侵略平台!。

东北地区用乙醇汽油,为什么还要和国际油价接轨呢?

南韩是指朝鲜半岛的南部,既是现在的韩国,而北韩则是指朝鲜半岛的北部国家,即是现在的朝鲜,二者的经济对比如下:《朝鲜与韩国人均gdp对比表》(单位:美元)

1960年:朝鲜 253,韩国 82, 前者是后者的3倍

10年:朝鲜 400,韩国 410, 后者追上前者;

1980年:朝鲜 700,韩国 1592, 后者超前者约1倍;

1990年:朝鲜 980,韩国 6482, 朝鲜落后6倍以上;

2000年:朝鲜 130,韩国 8840, 朝鲜落后78倍;

2004年:朝鲜 86, 韩国 12431,朝鲜落后900倍。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上台后,开始以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结束时的1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期间(1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1年至1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1982年~1986年)和“六五”(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1993年~1998年)”。在此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匮乏国家,战后节约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主导是指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以自由与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著。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指令、干预经济的工具。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乏原材料、资金不足但劳动力丰富的现状,韩国决定了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其二,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够适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三,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尽管这些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在出口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韩国在增长方式的选择上,理论上受经济学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发展论”的影响,认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牺牲部分产业和工业部门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因此,选择“倾斜式”的重点投资,“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取“先工后农”,“先出口后内需”,“先轻后重”,“先大后小”,“先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后一般产业”,“先增长后稳定”,“先速度效益后技术效益”,“先内涵后外延”,“先效率后公平”以及“先增长后发展”等一系列经济不平衡增长战略。

对于韩国所推行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62年至11年第一、第二个五年期间,韩国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增加出口创汇,以此增加对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资金的积蓄,取得显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于重点转向重化工业过程的过急过猛,出现了对重化工业的重复、过剩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再则,效率与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现经济增长之同时工潮迭起等并非完美之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应该说不平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平衡增长。

(四)与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政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以其协调的产业政策来调整其产业结构。8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国际化,力图把其企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冷战结束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经济,韩国更加强调其经济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同样,这符合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

(五)高科技与人力开发战略。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人力要素的支撑。韩国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而此战略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赞同,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素质。韩国的大企业大都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训练所、人力开发院等职工培训机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任总统卢武玄提出的“构筑技术中心的社会”经济施政纲领,体现了韩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以高尖端科学技术立国的志向。

参考资料:

://paper.studa/2006/1-17/11590338.html,://post.baidu/f?kz=144271517

南朝、北朝也就是指韩国和朝鲜,只不过没有北韩这个说法。

中国小伙在俄罗斯花170元加76升油,当地油价这么便宜能将其运回来吗?

前几年去河南的时候,加的就是乙醇汽油,刚开始在普通公路上开没什么感觉,但是上高速后就不行了。加速到100公里每小时,在网上踩油门,车辆的加速就很慢了,即使我猛踩油门,加速还是慢,以前我的车加速到120还是很轻松的。后来问了一下,才知道是因为乙醇汽油导致的,后来回到了陕西,重新加上了普通汽油,动力又回来了。

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替代能源。按照国家标准,乙醇汽油是用90%的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 汽车 燃料,可节省石油,减少 汽车 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促进农业的生产。

乙醇汽油主要的缺点,是使用者感觉它比普通汽油动力下降,大约是汽油热值的60-70%。所以会导致油耗增加,天热时还易于熄火。另外由于乙醇汽油一旦遇水就会分层,无法用成本很低的管道输送,乙醇汽油储运周期只有4-5天,这会影响使用乙醇汽油的方便性。

使用乙醇汽油的试验车进气阀上的堆积量要比使用93#车用无铅汽油的车平均高出33%。这是由于燃料乙醇的不稳定性造成发动机燃油进气系统上堆积物增加,使喷油嘴雾化不好、引起乙醇汽油燃烧效率下降,耗油量增加。

油价和国际接轨了可以全国一盘棋,便于结算。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我们可以迅速反应涨价,但是当国际原油大幅下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甚至低价天花板,可以加一些税进去,毕竟低油价是损害企业利益的,对 社会 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如果说个税起征点不降低是为了培养公民纳税意识,乙醇汽油和国际接轨是为了培养大家的环保意识,尽量少用油不用油。

坑人呗

接轨,你在开玩笑吗,国际油价涨不涨跟国内有嘛关系吗?

过期粮食太多,没地方消化,只能掺到油里去了,然后水变成油再高价卖给老百姓

有一次从大连去北京往返,出发加满,沿途控制加油,进京基本见底,回城汽油加满,同样一箱油继承相差一百多公里!多余的话不想说了!

坑人又坑车!还坑路,冬天路上都是冰!

有油桶啊

谁用油谁付款,没毛病

这时候专家不说话了

油价降幅加大,猪价刚涨又跌,蛋价连涨,粮价重心下移,发生了啥

不可以!如果你在东北,平常开车过去加个油再开回来就行了,但你要是用车从俄罗斯运一大批油过来,那你就是违法了。当然,如果你这么做,在过海关的时候,你就会被拦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看一下这件事。

以下内容皆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为什么俄罗斯的油不能运回来中国卖?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税,我国所售卖的东西是要收税的,你自己买了运过来是没交税的。其次,在我国,是不能以个人的身份从事这些工作的,你要去注册一个公司,以公司的名义来做,不然就是违法。最后,你之所以不能这么做,就是因为你会扰乱市场,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制定那么多法律法规,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不然的话,那以后不是都要去搞这种赚差价的操作了吗?到时候国家没有这不服的税收,市场也混乱,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就受到阻碍了吗?

2.俄罗斯的油价为什么这么便宜?

很简单,因为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的位置很好,国内有石油有天然气还有煤炭等自然。像欧洲和东亚,很多天然气和石油都是进口俄罗斯的,特别是欧洲,天然气基本上全靠俄罗斯。所以说,这次的俄乌局势虽然影响了全球的油价,但绝对不会影响到俄罗斯的油价,因为俄罗斯不缺汽油,说不定俄罗斯的水都比汽油贵,就像中东那边一样,水都远比汽油贵。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油价再便宜,你都不能运回来卖,因为这会影响到我国能源市场,想运回来卖也可以,你必须要注册公司,然后搞好必须的许可证,才可以运回来卖,但那样一套搞下来,还不如直接在国内加油了。

进入2023年,油价遭遇“开门涨”,不过近期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下调,油价降幅不断加大。

猪价受养殖端挺价和消费回暖的影响开启上涨模式,但刚涨又跌,东北、华北、西南、华东全线回落。

鸡蛋价格则是连续上涨。

粮价方面,玉米和小麦的重心不断下移,且节前上涨希望越来越小。

具体市场发生了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油价降幅加大

截止到发稿前,布伦特原油价格相比前一日下降0.14美元,价格降至78.55美元/桶,今年以来的降幅达到了8.51%。

WTI美国原油价格上涨0.01美元,价格涨至73.68美元/桶,不过一周油价降幅也在8.14%。

受本计价周期第三个工作日的原油变化率的影响,当前国内成品油价格累计下降200元/吨,折合每升的价格下降0.15-0.17元/升,下降幅度相比计价周期开启时的降幅显著扩大,国内成品油降幅也在加大。

国际原油价格的下降主要有两个逻辑:1、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升温,依然抑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2、本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年初对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衰退风险抬头发出警告,让投资者看衰石油需求前景。

机构预测,受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升温的影响,国内油价降幅有望持续加大,目前累计最大降幅为0.17元/升,加满一箱油可以节省7-8元。

如果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滑,那么国内成品油价格还将会继续下降,再加上1月3日的油价上涨,那么今年我国汽柴油价格综合变化情况就变成了“一涨、一跌、零搁浅”的格局。

甚至可能在1月17日将1月3日的油价涨幅完全回吐,让油价回归涨价前的状态。

猪价涨了又跌

随着猪价再次跌破成本线之后,养殖端的挺价惜售意愿增强。

集团化猪场也在仅剩的几天出栏时间中保持较高的生猪出栏速率。

猪肉降价,叠加餐饮需求的回暖,猪肉消费需求有所回升。

促使生猪价格有所反弹。

但没想到的是猪价刚涨就又跌了。

猪价系统显示,1月9日,生猪价格除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保持上涨,海南、云南保持稳定之外,其他地区都在下降。

其中东北下降0.05-0.25元,华东下降0.15-0.3元,华北下降0.225-0.35元,西南下降0.05-0.1元。

经过调整之后,华东区猪价来到7.7-8.2元,华中区猪价来到7.5-8元,华南区猪价来到7.6-9元,华北区猪价来到7.4-8元,东北区猪价来到7.1-7.8元,西南区猪价来到7.1-8元。

猪价的再次下跌逻辑并不复杂,猪价回升之后,养殖端的出栏积极性增加,毕竟市场积压的生猪量依旧较多,而留给养殖户的出栏时间又不多了,猪价上涨后养猪户抓紧时间卖猪。

消费方面相比元旦之前确实随着春节利好发力,餐饮需求恢复而上涨,但毕竟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依旧制约着猪价的涨幅。

还是之前的预测不变,猪价年前可能会有所上涨,但上涨幅度有限,不会形成大涨。

蛋价连涨

本周鸡蛋价格在9.44元/公斤,周内价格持续上涨,整体环比上涨6.16%。

目前,北京各大市场鸡蛋的主流参考价为219元/44斤。

上海浦东褐壳鸡蛋接货价130元/27.5斤,浦西130元/27.5斤。

山东泗水鸡蛋价格155元/30斤。

鸡蛋价格的连涨,离不开如下几个因素:

1、由于12月下旬至今淘汰鸡数量较大,蛋鸡存栏量并不高,鸡蛋货源相对紧俏。

2、春节临近,餐饮以及深加工等需求端陆续补货,居民家中也有为春节囤货的习惯。

3、商超、线上平台等促销活动陆续展开。

4、饲料价格处于高位,为鸡蛋价格提供成本支撑。

5、部分环节担心后市上涨太多或会提前备货。

鸡蛋需求回暖都是春节前的阶段性回暖,春节之后,鸡蛋消费需求将会遇冷回调,届时鸡蛋价格恐怕会震荡回落。

粮价重心下移

不论是玉米价格,还是小麦价格,近期都呈现中心下移的走势。

小麦价格方面,截止到1月7日,全国面粉加工企业小麦收购均价为1.61元,相比1月1日的1.6119元,下降了1.9厘,而目前主产区小麦收购价格普遍在1.58-1.62元。

玉米价格则是有涨有跌,滨州各企业玉米报价下调0.5-3分,德州、泰安、济宁、潍坊等地玉米价格涨跌互现,上涨幅度在0.5-1.9元,下跌幅度在0.5-1元。

河北下跌为主,降幅1-3分,河南上涨为主,上调0.5-1分。

后续虽面粉需求将会逐渐转暖,但制粉企业库存相对充足,不少企业已经停收小麦,随着小麦需求量的走弱,小麦价格的重心恐持续下移。

随着玉米价格的回落,基层主体的出粮速度虽有放缓,但仍有主体有节前变现的,所以仍有主体有意售粮。

但玉米深加工企业多按需购,建库相对谨慎,以滚动补库为主。

饲料企业也因为猪价、鸡价、羊价的回落而不敢大量补库。

目前来看,玉米市场价格仍会震荡运行,仅局部地区有上涨机会,整体则是震荡下行。